如何看待“端午不能互祝快樂,只能互送安康”的觀點?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,給大家的印象就是放假、龍舟、吃粽子、屈原,本該快快樂樂的節日,感覺互祝快樂無傷大雅。 而非遺專家說,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,如清明節、端午節只能互送“安康”,端午節可以說:“端午安康。”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的節日,這天伍子胥被投錢塘江,曹娥救父投曹娥江,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。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,是祭祀的日子,所以不能互祝快樂,說祝福的話可以用“祥瑞和安康”等字句。 下面小編就來說說端午的歷史,在決定祝福是用快樂還是安康呢? 1:不朽的屈原 說起端午,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人就是屈原。我們也都下意識地認為,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。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屈原: “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。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,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,無私無畏,勇敢高尚。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。 無論在國內國外,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。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。” 在屈原心中,家國大義無比重大。面對祖國被侵略,他心如刀割。在無可挽回的情況下,他抱石投汨羅江自盡,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愛國樂章。 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!” 屈原,不僅僅是屈原,更是一個不朽的形象,注定閃耀在歷史的長河。即使過去千年萬年,我們依舊會記得,這世上曾有一個人用生命愛了整個國,他的名字就叫“屈原”。 2:令人惋惜的伍子胥 說到伍子胥,很多人會感到陌生。但提到西施,我們便會了然無心了。 西施是吳王夫差的寵妃,伍子胥則是夫差不可多得的良將。 伍子胥一心為國,當年越國大敗時,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,夫差不聽。后來,伍子胥被讒言誣陷,夫差卻信了,賜死了伍子胥。死后,他的尸體被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。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千年,但至今讀來,仍覺得扼腕不已。所以很多人認為,端午節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。 3:為父投江的曹娥 百善孝為先,世間至善莫過于至孝。 孝女曹娥,相傳是東漢上虞人,與父親相依為命。一天,父親溺于水中,數日沒見到尸體。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晝夜沿著江號哭。 就這樣過了17天,曹娥知道父親回不來了,便在五月五日這天,也投江而死。五日后,她的尸體抱著父親的尸體浮出了水面。 后人為了紀念事父至孝的曹娥,便改舜江改名為曹娥江。 孝敬父母,天下的孩子們都在用心做。雖然比起父母的愛,我們永遠都會做得不夠,但父母能夠安享晚年,不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? 前有屈原,后有曹娥,說起端午節,注定有些沉重。 所以,五月初五是個悲壯、祭祀的日子,如果互祝快樂,確實不合適。 但斯人已逝,今人猶在。最好的時刻,永遠是當下。不管是哪一天,都值得我們用最好的心態去度過。 “滿目山河空念遠,不如憐取眼前人。”所以,最好的事,現在就做;最想對誰說的祝福,現在就說。 安康代表著平安、吉祥、祥瑞,同樣是種美好的祝福。所以,如果不能祝你“端午快樂!”,那我便祝你“端午安康!”。 從“端午安康”中感受文化魅力 - 端午節不能“互祝快樂”,只能“互送安康”。如果通過爭議,促使更多的人去閱讀與端午相關的歷史背景,去誦讀古詩詞,去喚醒并未沉睡的文化記憶,對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而言,未嘗不是一件好事。傳統文化需要每個中國人來傳承下去,銘記歷史,不斷前進。 酷豆丁: 愿你端起清閑,放下憂愁; 愿你端起健康,放下忙碌; 愿你端起幸福,放下難過; 愿你,臉上有燦爛的笑,眼中有斑斕的風景,心中有耀眼的光芒。走過半生,卻依舊歲月悠揚。 不管何時何地,祝福都會因及時表達而美好。那今天,你這份端午的美好祝福送出去了嗎?
小編覺得祝端午安康聽著很別扭,可祝快樂又會被人進行教育。